2024年6月27日《内蒙古日报》5版。
王彩云
潜心攻关 用科研力量守护国民健康
关注行业动态动向、进行市场趋势分析、记录分析并形成建议……这是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每日早晨进行的工作。
“伊利始终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身处奶业科研一线,我们始终心系老百姓的营养改善与健康需求,坚定地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王彩云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老百姓对高品质、高营养的乳制品有了更多期待。如何实现“从有奶喝到喝好奶”,更好地满足国民健康需求,是王彩云心之所系,也是伊利集团始终追寻的目标。
“乳铁蛋白称得上是‘奶黄金’了,差不多10吨原奶才能提炼出1公斤的乳铁蛋白。有段时间,1公斤乳铁蛋白被卖到2万多元,那时咱们的乳铁蛋白原料基本依赖进口,面临引进成本高、供需不稳定和国外技术垄断等问题。”王彩云说。
王彩云口中的“乳铁蛋白”是一种具有多种活性的天然蛋白质,在广谱抗菌、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以及调节胃肠道等方面有可靠的价值。但是,由于乳铁蛋白是热敏性蛋白,长时间受热会丧失活性,制备难度极高。
王彩云深知,创新研发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潜心研发,首创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将常温纯牛奶中乳铁蛋白的保留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了90%以上,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率先打破国外关键技术壁垒。2023年,伊利推出了活性乳铁蛋白有机纯牛奶,提升了常温白奶的产品附加值,大大降低了消费者摄取乳铁蛋白的成本。
除了在乳铁蛋白技术上的突破,王彩云带领她的团队专注于攻克乳业发展中的各类“卡脖子”技术问题:先后开发出了低乳糖奶,解决消费者乳糖不耐受的问题;研发出的浓缩乳清蛋白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为维护婴幼儿配方奶粉供应链安全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开发的益生菌新型递送技术,有效降低了益生菌在加工过程和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损失,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未来,我们要继续深挖牛奶的营养价值,开发出成分更健康、品类更多样的产品,用科技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王彩云说。(韩雪茹)
赵沛义
扎根农田 探索旱作农业增产增收路
1997年7月17日,从内蒙古农牧学院土壤和植物营养专业毕业的赵沛义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武川旱作农业试验站。工作期间,他一年200多天走乡间、下农田,早出晚归“两头黑”。有时,饿了就靠方便面、面包、咸菜充饥,渴了就喝一碗井水。“工作27年,有22年是在试验站度过的,艰苦坚守最终有了回报。”赵沛义说,“让旱坡地丰产,始终是支撑我常年坚守农业生产一线的强大动力。”
从试验站学科带头人到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沛义数十年如一日以站为家,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他初心如磐,勤于钻研,找准目标就勇往直前,成长为我区农业科研领域代表性领军人物。在武川县、清水河县、敖汉旗等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他发明了垄沟微地形耕作集雨办法,明确了旱作马铃薯、玉米和向日葵水肥供给模式,创新了施肥集成技术。研发的旱坡地渐成式等高田耕作制,为旱作区农作物耕种提供了示范栽培样板,让“三跑田”变成“三保田”;研发的防沙型带状留茬种植技术,推动形成油菜、莜麦和草谷子与马铃薯带状防风蚀种植模式,填补了北方马铃薯农田冬春季风蚀防治技术的空白;领衔熟化垄沟种植技术并配套发明了开沟起垄覆膜播种农机具,形成了农艺农机一体化集雨种植新方法,彻底解决了栗钙土地区石头多、播种易卡机问题。他自主研发的“风蚀圈”农田风蚀定量监测方法得到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K.J.Stigter(前世界气象组织委员会主席)的高度认可。
多年来,赵沛义参与和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在全区3000多万亩旱坡地改造中得到普及应用,累计推广丘陵单元综合治理和防沙型带状间作轮作种植1623.5万亩,增产粮食70239.5万公斤,新增产值约8.9亿元,使粮食丰产、生态改善、农民增收致富。赵沛义在参加工作的第10个年头,就以优异的成绩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先后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参与和主持了40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3项,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主参编专著10余部,研制地方标准14项,取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达40余件。
站在新的起点上,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决心不辱使命、乘势而上,为中国北方旱作农业重大技术革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林喜)
黄平平
攻坚克难 执创新之笔书写科技人生
周末的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黄平平又开始了一天的科研工作。他全身心投入,将一个个枯燥乏味的实验变成创新研究的丰硕成果。
今年46岁的黄平平是一位地道的山东汉子,十几年前,从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毅然来到内蒙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十余年间,黄平平凭借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和对科研事业的执着热爱及责任担当,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从最开始的一个人到现在的全区唯一一支从事雷达技术研究的团队,实现了从零起点到特定领域的国内领先。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黄平平深知高层次人才对团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引进青年高端人才,逐步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多年来,黄平平带领团队立足实际,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成功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地基微变监测雷达系统,在重大地质灾害救援和企业安全生产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荣获2017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双创好项目”、2020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立了自治区第一家雷达高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企业,现在产品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黄平平是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治区雷达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自治区“草原英才”等诸多荣誉,还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3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这是黄平平十几年如一日坚守的信念,更是这支科研团队发展的内核。下一步,黄平平将继续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攀登新的高峰,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地区高质量发展。(郭伟伟)
王文山
匠心育人 焊花飞溅处绽放人生华彩
“焊接就是要精益求精,不能忽视任何细节。”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教师王文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焊接训练中,学生聂新宇做焊缝成形时效果总是不理想,王文山陪着他不断调节焊接参数,通过反复实操,终于解决了问题。对于学生,王文山不仅希望他们“知其然”,更希望他们“知其所以然”。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教师”,王文山投身职业教育20多年来,潜心教学研究,开发焊接实训项目30余项,独创了“五步教学法”与“五度操作法”,培养出自治区劳动模范、北疆工匠、包头工匠18人,被用人单位亲切地称为“复制劳模和工匠的人”。
秉承开拓进取的精神,王文山积极组建学院“特种焊接技术实训室”,促进焊接新技术的应用。焊接技术实训基地先后被确定为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内蒙古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基地、自治区知名培训品牌、包头市公共实训基地、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包头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获批王文山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自动化焊接及特种加工技术协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近3年,完成技术攻关6项、培训员工2852人次、培训工匠143人次、培养国际焊接技师216名。
在传授焊接技术的同时,王文山全身心地关注现代焊接产业智能化发展变化,持续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做大做强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助力区域焊接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能力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面开展专业建设,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全面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并建成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专业向智能化纵深发展;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助力高水平专业发展。
王文山潜心教书育人,以忠于职守、甘于奉献、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励着身边的老师和学生自强不息、不断向前。(丁宁)
韩梅
苦练苦战 冰上竞速彰显奋进的力量
初见韩梅,自信大方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2016年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青年女子1500米决赛冠军,并以1分59秒04的成绩打破了冰封近16年的全国纪录;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领中国队以2分58秒33的成绩获得第5名,这是北京冬奥会上中国女子速度滑冰项目上的最好成绩;2023年8月,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冰雪运动发展突出贡献个人奖。
1998年,韩梅出生在一个无声的家庭,一家人靠父亲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儿时的一次公园游玩,当她第一次看到冰面上极速滑行的人们时,感觉滑冰比轮滑更有速度感,坚定了想要学滑冰的心愿。
韩梅深知,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经过不懈努力,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在速度滑冰领域脱颖而出。
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赛之前,无数怀揣着奥运梦的青年运动员们在国家队集训,韩梅也是其中之一。开训后她全身心投入,训练计划做到100%执行。在一次自行车训练中,韩梅不幸遇到摔车事件导致锁骨断裂,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对韩梅打击不小。
“身体上的大伤,可能会终结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康复的那一段时间里,能力水平和身体素质都有所下降,备战在即,我焦急万分。”韩梅知道自己使命在肩,不能一蹶不振,于是每天咬紧牙关,忍着伤痛坚持训练。“今天收获一点,明天进步一点,今天总是比昨天做得更好。”这是韩梅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她不断提升自我的奋斗准则。
付出总会获得回报,2018年平昌冬奥会,韩梅随队获得速度滑冰女子团体追逐项目第五名;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韩梅突破自我,不仅实现了个人奥运会全项目参赛,并率队获得了本届赛会中国女子速度滑冰项目上的最好成绩,团体第五名;此后,韩梅继续勇往直前,在一系列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22-2023赛季全国速度滑冰锦标赛女子全能5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以及女子全能、女子团体追逐项目冠军;2022-2023赛季全国速度滑冰冠军赛女子3000米、女子短距离团体追逐、女子团体追逐、女子1000米、女子1500米冠军……
梅花香自苦寒来,韩梅就如她的名字一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以更高的标准让自己做到更好,全力以赴在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实现新作为。(郭成)
主办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
地 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北街青城巷1号
备案号:蒙 ICP备 18002681号 邮政编码:010015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